首页 问答 正文

智库房产(广东佛山:明起全域取消限购)

[db:Intro]...

12月9日,广东省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通知》。新政明确,2022年12月10日起,在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南海区桂城街道、顺德区大良街道购买的新建商品住房,须自商品房买卖合同网签备案之日起满3年方可上市交易。上述区域暂停实施住房限购政策。

这也意味着佛山已全域取消限购。今年6月2日,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佛山市自然资源局、佛山市金融局、佛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四部门联合发布《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部门关于因城施策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通知》。根据《通知》,佛山将优化住房限购区域,商品住房限购区域调整为禅城区祖庙街道、南海区桂城街道、顺德区大良街道。同时,《通知》明确表示“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在限购区内,因改善住房需求购房的,其持有满5年的商品住房,不计入家庭住房查验套数。满5年的商品住房在买卖、赠与、司法拍卖时,无需进行购房资格查验。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上一次佛山全面放开限购,还是在2015年。2016年底以后,限购再次恢复,佛山南海、顺德和禅城靠近广州的十几个镇街限购。这次,3个核心街道退出限购,意味着,时隔7年,佛山再次全面退出限购。

李宇嘉认为,佛山遵循了小步快跑,政策密度大但每次政策力度相对小一点,逐步引导市场预期和修复市场需求端动力的基调,与其他城市限购政策调整的模式完全一致。此次,以限售取代限购,而不是(限购)一退了之,也彰显了这一思路。作为新一线城市,人口净流入城市,也是住建部重点监测城市,调控力度最强的限购完全退出,尺度和力度太大了。限售的信号很明显,退出限购是为了激活换房需求,但为了避免未来市场回暖后短期炒作进场,推出了3年限售,鼓励长期持有。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也认为,佛山此次对放松限购的区域明确了3年限售期,说明限购全方位放松的过程中,通过限售的约束,减少了短线炒作和投资投机的行为。后续各地市区或核心区,应该在“无条件限购一套 限售3年”等方面做研究,真正保障合理的住房消费需求。

佛山市住建局表示,新政限售政策执行时间自2022年12月10日零时起,以合同网签备案时间为准。上述政策适用范围为2022年12月10日零时起,通过佛山市智慧房产综合平台(以下简称“智慧房产平台”)完成合同网签备案,且房屋坐落位于限售区域范围内的新建商品住房(即一手住房)。

限售3年的起始计算时间以购房人和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智慧房产平台”完成商品房买卖合同网签备案时间开始计算,满3年后,购房人可将此房屋进行上市交易。1年按365天计算,即1095天内限制该房屋进行存量房买卖合同网签。

佛山市住建局指出,不受限售政策影响的情形包括2022年12月10日零时前已在“智慧房产平台”完成商品房买卖合同网签的(存在退改签的,以最后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网签时间为准);2022年12月10日零时前已在“智慧房产平台”签订商品房认购书的(存在退改签的,以最后的认购书签订时间为准);以拆迁补偿等非买卖方式取得的新建商品住房;交易(买卖)以外的其他转让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继承、赠与、法院裁定过户、离婚析产等。

此前,西安、成都、杭州等城市已开始调整限购,“说明新一轮需求端的政策纾困,已经全面进入到热点城市了,特别是像佛山这样的新一线城市。”李宇嘉说,这也说明,当前商品房市场需求端比较疲弱,对于解决供给端保交楼、风险处置是不利的。毕竟,想让外部资金来输血,首先得恢复市场和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否则外部资金是不愿意进入的。也就是说,要想让信贷、债券、股权等“三支箭”能够尽快落地,就必须让市场需求端保持一定的活跃度。前期政策纾困尽管很频繁,但是从市场销售和需求端来看,房地产市场仍旧比较疲弱。特别是,像佛山这样的外来人口占比非常大的城市,生产和生活服务业的比重比较大,生产制造型的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很多,受疫情影响、出口下降、内需疲弱的影响比较严重。地方财政实力也下降比较明显,迫切需要房地产市场稳定。

根据佛山11月10日发布的最新房地产交易情况,佛山10月新建住宅成交5699套、64.4万平方米,其中禅城区成交994套、11.23万平方米,南海区成交1299套、14.85万平方米,顺德区成交2159套、24.35万平方米;存量房成交3313套、40.62万平方米,其中禅城区成交467套、4.81万平方米,南海区成交1197套、13.61万平方米,顺德区成交1172套、17.11万平方米。

“三条红线”重压 房企还有规模化机会吗

4月2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通过享受人才政策新购买的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须取得不动产权证满3年后方可转让。对使用房产抵押的贷款,对抵押人持有被抵押房产时间低于1年的,审慎确定贷款抵押成数。

《意见》同时明确全年分三批次集中出让住宅用地;在部分区域采用“限房价,竞地价”出让,完善房价地价联动出让模式;进一步加大租赁住房用地的供应力度,在商品住宅用地出让时,在以往“限地价”“竞配建”“竞自持”基础上,统筹增加地块内配建的租赁住房面积。

打击“假人才真炒房”

对人才购房的限售政策,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该规定实际上把“人才优先购房”和“防范炒房”两项工作进行了结合,此前上海也规定了优先认购的房源落实限售的政策。他判断,后续各地在人才导入方面,附加限售条款或成为政策的标配。这对于导入人才资源,同时防范各类炒作现象都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打击“假人才真炒房”的现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堵住了广州这两年人才导入中的漏洞。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直言,广州这一轮房价上涨,很大的原因就是,外围几个区放松了人才绿卡,对没有就业证明、本地流水、本地社保的外地客户,也给予了“人才放行”,特别是去年疫情期间。虽然去年底以来,黄埔、南沙等热点片区相继收紧了人才政策,要求能出具本地就业证明、社保和本地流水的,才给予人才购房资格和贷款放行。但是,该政策只是个别区域执行层面的,并未明确出具,有的区域执行的严格,有的区域执行的不严格,有的银行执行,有的银行不执行。这一次,以市级层面出具文件,将形成完善统一的人才资格审核细则。同时,对人才购房给予限售要求,新房产权证满3年,相当于限售4-5年,信号很明确,鼓励的是人才在外围购房和落户,但不鼓励炒房。

《意见》自2021年4月3日起执行。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表示,执行时点延续以往做法,即4月2日24:00前已签订认购书或购房合同,并且完成购房合同网签的,按原政策执行。4月2日24:00前未完成购房合同网签,但已签订认购书或购房合同,并且能提供交付房款(含定金、首付款或部分房款)的银行入账凭证或完税证明原件的,仍按原政策执行。各区要落实属地主体责任,进一步严格人才资格审核,开展自查自纠专项行动,坚决打击各种形式的投机购房行为。全市范围加强对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指导,指导开发企业合理定价,对定价过高不接受政府价格指导的项目,暂不核发预售许可证或不予办理交易网签备案。

“调控价格,这是广州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地方”。李宇嘉说,其他城市采用的比较少,主要就是针对近期广州房价领涨一线城市、库存消化周期低,有的热点区域到了无房可卖的境地,部分开发商“捂盘惜售”、市场预期开始不稳定,加剧了供求紧张的局面,也加剧了房价上涨的预期。“当下的广州房地产市场已经失灵,必须要借助政府的适当干预,才能恢复常态,给滞后的供给留足空间和时间。”他说。

基于对广州市场的长期观察,李宇嘉表示,在新房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近期新房交易量下降,购房者转向二手房,导致二手房市场迅速回升。广州老黄埔、新黄浦(萝岗)价格同比涨幅在20%-30%,金融城概念的区域(天河和黄埔)涨幅更大。如果不进行价格引导,新房和二手房涨价将形成循环而难以控制。当然,广州不存在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倒挂”的情形,新房价格一般比二手房价格要高。所以,控制新房价格,不太会出现倒挂的现象,加上广州新房供应量大,控价格、增供应,也就能将整体房价控制住了。

李宇嘉认为调控势在必然。一是广州房价涨幅明显扩大,且领涨一线城市。今年2月份,70城房价中,广州新房环比上涨0.9%,排第三,一线城市排第一;同比上涨6.9%,排全国第十,一线城市排第一;二手房方面,2月份广州环比涨幅1.0%,环比排全国第三,排在上海、北京之后,同比涨幅9.8%,排全国第四,在一线城市中仅低于深圳16%的涨幅。

二是市场需求火爆。近期,广州成交量也明显走高,2020年全年一二手房成交量,均达到了上一轮高点(2017年)以来的最高峰。今年一季度,楼市依然火爆。2021年3月,广州市二手住宅成交量(自助网签 中介网签)为15013套,环比2月同期(10132套)环比上涨48.17%,同比去年3月大涨168%,去年5月份以来,连续保持在月成交1万套以上(除去年10月和今年2月的季节性影响)。

从新房来看,由于供应下降、供应赶不上需求,加上局部价格管控,这几个月新房交易量下跌,但连续4个月呈现“需求大于供应”的现象,可谓是供不应求、一房难求。根据中原地产的统计,3月底全市新房库存消化周期仅有6.4个月,热点区域天河、黄埔、南沙分别只有2.7个月、3个月、5.7个月,即便是供应量大的增城,也只有5.8个月。

住宅用地集中供应634公顷

住宅用地供应和监管方面,广州住建局表示,严格落实住宅用地分类调控要求,增加住宅用地供应规模,分三次集中出让广州住宅用地,有序推进落实《广州市2021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今年计划供应住宅用地634公顷,占计划总量的25%,比前5年住宅用地年均供应量提高22%。完善房价地价联动机制,在部分区域采用“限房价,竞地价”出让,在竞买人土地竞拍时签署理性竞价承诺书,对非理性竞地价、房价的企业联合约谈警示,后续加强监管。同时,通过统筹增加地块内配建的租赁住房面积,加大租赁住房的供应力度。加强土地供后管理,加大存量住宅用地信息公开力度,严厉打击捂地囤地行为,有效引导土地市场预期。

广州首批48宗宅地计划4月底集中出让,总用地面积约393.6公顷,按区域分布来看,荔湾区1宗、白云区8宗、黄埔区3宗、花都区4宗、番禺区5宗、南沙区5宗、从化区4宗、增城区18宗。北京则明确首批集中供应30宗项目,共涉及12个区,其中朝阳区10宗,建设用地面积约41公顷。

严格审查购房首付资金来源

《意见》重点提到了“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不仅加强个人住房贷款审贷管理,还规范小额贷款公司贷后管理。

具体看,《意见》要求加大对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问题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使用房产抵押的贷款,重点审查房产交易完成后短期内申请经营用途贷款的融资需求合理性,对抵押人持有被抵押房产时间低于1年的,审慎确定贷款抵押成数。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严格贷中贷后管理,加强贷后资金流向监测和预警,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书面向借款人提示违规将信贷资金用于购房的法律风险和相关影响,在和借款人签订贷款协议时应同时签订资金用途承诺函,明确一旦发现贷款被挪用于房地产领域的将立刻收回贷款,压降授信额度,并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进一步加强个人住房贷款审贷管理,严格审查购房首付资金来源和住房贷款借款人还款能力,加大收入认定标准、债务收入比的核查力度,严防消费贷、经营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进一步规范小额贷款公司贷后管理,小额贷款公司借款客户的借款用途需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借款合同中要求借款人不得挪用借款、私自改变用途,要求借款人不得将借款用于房地产市场融资。

严跃进说,此次广州成为第一个明确落实银保监会等部门的政策,在经营贷管控方面出台政策内容,有助于促进贷款市场的稳定。根据广州此次政策,对使用房产抵押的贷款,重点审查房产交易完成后短期内申请经营用途贷款的融资需求合理性,实际上也是为了防范部分购房者“抵押房产-骗取经营贷款-继续炒房”的行为。

根据当地媒体此前的报道,广州的按揭贷款中介已接到多家银行通知,自3月17日开始进一步严查首付款来源,购房“首付”必须为家庭自有资金,若经核实首付来源为借贷、垫资过桥、他人借名贷款的严禁准入。广东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也发出通知,要求小贷公司不得为购房人或卖房人提供“首付贷”“过桥贷”“尾款贷”“赎楼贷”等购房融资产品;同时,进一步加强贷款用途监测,要求借款人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不得将贷款挪用于购房融资。

广州地区银行机构自查发现涉嫌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贷款金额1.47亿元、305户。银行机构对违规贷款将进行终止额度、一次性全额结清、分期提前还款等处理。

严管“炒房群”群主

同时,《意见》还要求进一步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广州市住建局表示,这是为进一步规范存量住房市场交易秩序,规范房地产经纪机构的经营行为,为交易双方提供公开、公正、安全的交易环境。保持房地产市场监管高压态势,继续开展全市房地产市场秩序联合检查,严厉查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无证销售、虚假房源销售、虚假宣传、不按政府备案价销售、价外加价、捂盘惜售、诱导教唆协助购房人套取“经营贷”和“消费贷”支付购房款项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重点加强房地产中介机构行为监管,严厉打击房地产中介机构参与炒房、哄抬房价、发布虚假房源及价格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各类交易欺诈行为。对于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部门追究法律责任。

严跃进特别强调,广州此次出台的《意见》还提到了严管炒房群群主。为营造健康有序的房地产市场舆论环境,各媒体、各网络平台帐号及网络群主在发布信息时,不得背离“房住不炒”定位,对不实传播房地产政策和市场运行情况、捏造和散布房价上涨等言论、制造市场恐慌情绪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信息,将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此次广州明确,群主需要严格规范信息发布。这也意味着,后续一些炒房群将面临较大的管控。而这种现象在广州市场确实比较突出,尤其是炒作粤港澳大湾区、南沙等区域的现象更明显,相关微信群后续将面临较大的管控。”严跃进说。

李宇嘉预计,广州楼市高位触顶,部分区域或将一定程度回落。“金融、土地这两个源头上的关键工具用好,再加上人才购房限售,后续供应正在放量,楼市的热度就一定能够控制得住。从这个角度看,广州楼市开始高位触顶,开始高位徘徊的走势了,预计部分涨价太高的区域,特别是外地人买房多、炒房多的区域(南沙、萝岗等),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回落。”

“三条红线”重压 房企还有规模化的机会吗

房地产行业分化整合愈演愈烈,市场表现逐渐向头部汇聚,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强者恒强”局面的出现,促使中小房企快步跟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格局下,或主动或被动,一批地产“黑马”应运而生。然而行业逻辑正在发生变革,房地产行业将加速进入全新的时代。对于行业而言,“唯规模论”早已不再盛行,举债扩张的高风险模式也将退出市场。当“三高”模式步入尾声,面对仅存的窗口期,谁将会是去规模下的最后“黑马”?

估值流血的上市

随着“三条红线”的出台,对于很多负重前行的中小房企而言,如何在降负债与促增长之间寻求平衡,显得尤为迫切。中小房企要实现“逆袭”,阶段表现必为积极扩张与广泛布局,但当前节点这一路径面临巨大压力。

年关将至,港交所还有多家涉房企业在排队等待上市。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年内已有包括汇景控股、港龙中国、金辉控股、上坤地产、祥生控股及领地控股等6家房企成功上市,另有大唐地产已通过聆讯。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房企的共同特点在于均有“踩线”多条的情况,祥生、金辉更是TOP50内少数未上市的房企。

A股等待四年未果,金辉控股于年内转战港股,两次递表方才如愿。据招股书披露,金辉控股复合年增长率为48.5%,其中2019年度增幅达62.56%。即便如此,金辉控股并未收获资本市场的热情,开盘首日即破发,表现低迷。

与金辉控股相比,祥生控股虽逃过开盘即破发的命运,但作为千亿房企中的一员,其股价首日表现并不亮眼。不过祥生千亿房企的身份也让其免去了多次递表的波折。

中国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表示,自融资“三条红线”出台后,目前可以说是房企上市最后的“窗口期”,从市场表现来看,地产股已不再受资本青睐,负债规模高、盈利能力偏弱是最直接的原因。尤其是当前节点,中小房企扎堆上市,更压低了这一板块的整体估值。

负债是绕不开的共性问题。招股书显示,2019年祥生控股的净资产负债比率为360%,虽较高点有大幅下降,但依然处于高位。同样的,截至2020年4月30日,金辉控股净资产负债比率为180%,较2019年底的170%有所上升。过往三年的资产负债率也一路走高。

降负债与促增长如今似乎站到了对立面。即将迈入千亿,对于未来规模化的设想,北京商报记者与金辉方面取得联系,但对方并未给出正面回应。

在谢逸枫看来,受传统开发模式影响,“三高”模式仍是房企成长的基础,这样也造成在当前节点并不被追捧,尤其是在物管板块的冲击下,就更显差距。

“即便上市成功,短期的‘输血’并不能取代长期的‘造血’。”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则指出,在2020年突发疫情以及监管新规下,行业逻辑正在发生变革。对于行业整体而言,“唯规模论”早已不再盛行,举债扩张的高风险模式也将退出市场,更加有利于管理红利型房企的规模扩张才是长期趋势。

大湾区红利的机会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融资收紧给房地产带来的影响毋庸置疑,房企拿地也将保持谨慎态度。如果这一条件均等,那么未来区域性成长就显得格外重要。“受益于区域市场的发展,类似于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这两年呈现爆发式增长,相关房企的项目布局自然有利可图。”

行业内比较一致的判断是,上一轮长三角的爆发,提速了新城、中南两大华东房企规模化的进程,又储备了像祥生这样的新千亿企业,鉴于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区域调控力度不减,未来能够借助区域红利做大规模的只有粤港澳大湾区内重仓的企业。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受疫情影响,上半年房地产销售几乎停滞,但大湾区深耕房企普遍表现强劲。以龙光集团为例,今年前11个月,龙光集团已完成了全年销售目标的99%。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龙光集团拥有大湾区土储货值占土储总货值比重82%。下半年可售货值约1340亿元,逾六成位于粤港澳大湾区。

同时,龙光集团于年内不断收割优质地块,并创造了多个“地王”项目。其中,龙光以115.97亿元竞得深圳前海宅地,溢价率高达43.49%。频频出手扩张或是出于“突围”的目的,但如此大的动作,也带来了资金上的压力,未来需要较高的利润去填平。龙光方面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也直言,在行业整体利润率下行的背景下,未来龙光依然有信心保障盈利能力领先。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平均地货比仅为31%,远低于同业。公司有信心未来三年权益销售平均增速不低于20%,增速高于同业。

除龙光集团外,时代中国也已于11月超额完成全年目标,这一方面有年初目标设置的保守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区域发展的韧性。

谢逸枫称,目前房地产行业有两个重要标志,一个是由规模转向品质,另一个就是由增量时代进入到存量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受政策红利加持,而且拥有丰富的旧改资源,强大的内需正在形成。“目前的土储结构决定未来几年的江湖地位。当规模不再成为硬性指标,未来考核房企的指标将回归基本面。”

事实上,随着大湾区建设提速,越来越多的房企加入到该区域的市场竞争中。同策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前11个月,30家房企在大湾区总计获得173宗涉宅用地,拿地面积达1189.78万平方米,总拿地金额达到3358.28亿元。这之中有龙头房企恒大、保利、碧桂园,亦有“当地”房企时代中国、龙光、佳兆业。

抗风险能力保障

房地产行业分化整合愈演愈烈,一批地产“黑马”应运而生。但对于它们而言,如何在去规模化的环境下实现“突围”,仍是摆在眼前的难题。

多位房企负责人也直言,相比于前些年一味地规模化,目前大家更希望有质量、安全地规模化。“比如,能不能抵抗突然收紧的融资环境、能不能在天灾人祸中生存下去,都远比单一规模化要重要。”一位重仓大湾区的千亿规模房企副总裁如此表示。

潘浩称,“黑马”型房企普遍源于早期对于趋势的预判以及优势区域的货值储备。行业新逻辑之下,对于行业新机遇的洞察预判以及提早布局仍是其快速成长的保障。而想获得长期的成长性,则要考验房企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从行业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当“黑马”型房企实现一定的规模后,将进入控速发展的平台期。在高速冲击规模效益后,将面临后续资金、债务、流动性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人、财、物以及时间上的修复。“因此,预判是前提,储备是基础,抗风险能力是保障,这才是‘黑马’房企成长的关键。”

就未来而言,房企将从规模发展到有质量发展,这里的有质量不仅是成长的稳定性,还包含企业经营的安全性。对于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行业,主要是金融安全性。“三条红线”影响下,房企短期以“降负债”为首要目标,在目标之下,房企在规模、土储、融资等多方面都将作出适当的策略调整。

严跃进则指出,虽然目前都在谈去规模化,但只是把这一指标弱化,并非全面掩盖。实际上对规模来说还是需要看好,并不存在顶部的概念,目前改善型需求被广泛挖掘,“住得更好”本身也没问题,所以未来做规模依然还是有机会的。融资“三条红线”确实产生了约束作用,从后续发展看,资金面确实需要把握,这一点需要房企自己的努力。而土地储备则需要更为谨慎,跟着政策大方针走,不能一味追求“便宜”,而忽视了区域未来的成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