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玉石器“生产车间”揭秘:古蜀文明新发现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三星堆遗址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始终吸引着无数考古学者和历史爱好者的目光,三星堆遗址再次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考古人员在遗址内首次发现了手工业作坊——玉石器“生产车间”,并初步确认这些玉石器的原料很可能来源于成都平原西北部的龙门山地区,这一重大发现不仅为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增添了新的篇章,也为我们揭开了古蜀文明神秘面纱的一角。
玉石器“生产车间”的惊人发现
自2022年10月至2024年5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故宫博物院,在三星堆遗址月亮湾地点进行了深入的考古发掘与勘探工作,此次发掘在之前多次发掘的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考古人员不仅找到了高等级建筑基址、灰坑、灰沟等遗迹,还意外地发现了大量与玉石器生产加工相关的遗存,这些遗存包括石器原料、废料、坯料、成品等,整体呈“西北-东南”向带状分布,基本代表了石器生产加工的不同环节。
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副站长许丹阳表示,这些发现表明三星堆遗址在商代中期(距今约3500年至3400年)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的玉石器生产能力,且生产流程完整,从原料采集、加工到成品制作,各个环节均有明确体现,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三星堆文明在玉石器生产方面的空白,也为研究古蜀文明的手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玉石器材质的多样性与来源
经过细致的考古发掘和岩性分析,考古人员已经辨认出三星堆玉石器的材质多达19种,包括板岩、砂岩、透闪石玉、绿松石等,显示出其原料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通过与成都平原周边地区岩性的对比,考古人员初步提出,相当一部分三星堆玉石器的原料很可能来自三星堆西北部的龙门山地区。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三星堆文明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也为我们理解古蜀人的资源利用和贸易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许丹阳指出,三星堆人对玉石器的生产加工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不同种类的玉石器根据其用途和性质,选用了不同的材质,礼仪性的玉石器多采用珍贵的透闪石玉、绿松石等,而工具类的玉石器则更倾向于使用质地较硬的凝灰岩等材质。
玉石器种类与功能的多样性
三星堆玉石器作坊区中,玛瑙珠、石斧、石圭等是比较常见的种类,但除此之外,还发现了20多个首次发现的种类,如暂时命名的石璜,以及只有上半身的石人等,这些玉石器不仅种类丰富,而且造型各异,充分展示了古蜀人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通过对玉石器种类和造型的分析,考古人员发现每种材质的玉石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透闪石玉和绿松石等珍贵材质多用于制作礼仪性的玉器,象征着权力和地位;而凝灰岩等硬质材料则多用于制作工具类玉石器,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这种功能性的划分不仅体现了古蜀人对玉石器使用的精细化和专业化,也为我们理解古蜀社会的结构和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星堆文明与长江流域文明的互动
三星堆文明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古蜀文明的独特面貌,也为我们理解长江流域文明的整体格局提供了重要视角,与稍早于三星堆的良渚文明相比,两者都位于长江流域,且都出土了大量玉琮等玉器,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联系,尽管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直接的传承关系,但大量相似的文化元素和玉器种类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探索的线索。
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互动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有观点认为,商朝时期中原帝王可能将蜀国视为战争避难之地,并将一些珍贵的文物和资料储存在这里,这一观点虽然尚未得到确凿证据的支持,但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众多与中原文明相似的器物和符号,无疑为我们理解两者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星堆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未来展望
随着三星堆玉石器“生产车间”的发现和研究不断深入,三星堆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目前,三星堆遗址保护和展示工作正在同步进行,以古城墙为主线,将遗址区分为西、中、南三大展示区,分别展示西城墙及城壕、月亮湾城墙及剖面、三星堆残堆等重要遗迹,三星堆博物馆也在积极推进各项展示和环境整治工程,以更好地向公众展示三星堆文明的独特魅力。
三星堆考古人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