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学者、诗人叶嘉莹先生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这一消息不仅让南开大学沉浸在深深的哀悼之中,也让整个中国文学界乃至世界汉学界为之动容,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如同一首跌宕起伏的诗篇,她以诗为伴,以教为业,将中华诗词的精髓传播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一、书香门第,诗韵启蒙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的北京,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她的家族是蒙古旗人,姓叶赫那拉,慈禧太后便出自这一族,她的祖父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家中四合院的祖宅大门上,有黑底金字的牌匾,上书“进士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叶嘉莹自幼便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三四岁时便开始跟随长辈吟诵古诗词,那些优美的诗句如同甘露,滋润着她幼小的心田,她写的第一首诗是《秋蝶》,诗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十几岁时,她又写下了《咏莲》,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的诗句,更是透露出她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二、历经磨难,诗心不改
叶嘉莹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出生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小时候就常在北京看到从各地逃难来的百姓,17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给她留下了深深的伤痛,随后,她又经历了战乱、流亡、丈夫入狱等一系列的磨难,但正是这些磨难,铸就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诗词的执着追求。
在困苦的岁月中,诗词成为了她心灵的慰藉,她曾说:“诗词存在于苦难,也承受着苦难,因此是‘弱’的,但苦难之中,人还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这是‘弱德’。”叶嘉莹一生都在践行自己在词学中创建的弱德之美,虽一世多艰,仍寸心如水。
三、弃医从文,志在传承
如果不是因为抗战,叶嘉莹也有可能成为一名医生,但她最终选择了辅仁大学的国文系,志在做一名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承者,从1945年起,她以一方讲台传授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她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诗词的世界中。
她不仅在国内讲学,还接受了哈佛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众多高校的邀请,为欧美汉学研究者讲解中华古典文学,她的诗词课名气越来越大,成为了许多人诗意的启蒙,著名作家白先勇就曾表示,是中国古诗词的殿堂,是叶先生引他进入的。
四、回国讲学,桃李满天下
改革开放后,思念祖国的叶嘉莹给国家教委写信,请求回国教书,1979年春,她在南开大学开始了她回国讲学的第一课,带领学生们踏上了一场如痴如醉的中国诗词之旅,此后,她在中国各大高校讲授诗词,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太平洋两岸。
在南开大学,她创办了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致力于中华诗词的传承与发展,她的学子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她曾说:“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教师,也是叶嘉莹最珍视的身份。
五、捐赠积蓄,弘扬诗教
叶嘉莹先生一生都在为中华诗词的传承与发展而努力,她捐出自己的积蓄3500多万元,成立了“迦陵基金”,志在全球弘扬中华诗教,她曾说:“要尽自己的全部力量让中华诗词的精髓永远传承下去。”她的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她对诗词的热爱和执着,也展现了她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
六、诗韵长存,风雅永传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如同一首优美的诗篇,充满了韵律和美感,她的诗词作品和讲学风格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敬仰,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学者,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文化传播者。
她的逝世,是南开大学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教育界、学术界和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巨大损失,但她的诗韵将长存于世,她的风雅将永远流传,她的一生,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华诗词的传承之路,也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世界。
在叶嘉莹先生的灵堂前,人们纷纷献上鲜花和哀思,她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4年11月30日在天津第一殡仪馆举行,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和学者,愿她的诗魂永存,愿她的风雅永传。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是对中华诗词的热爱和传承的生动写照,她用自己的才华和执着,为中华诗词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逝世,让我们深感悲痛,但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信念,愿叶嘉莹先生的诗魂永驻人间,愿中华诗词的精髓永远流传。